2023 年 10 月 3 日北京時間 17 時 45 分許,2023 年諾貝爾物理學獎授予法國科學家皮埃爾·阿戈斯蒂尼(Pierre Agostini),匈牙利裔奧地利科學家費倫茨·克勞斯(Ferenc Krausz)和法國/瑞典科學家安妮·呂利耶(Anne L'Huillier),以表彰他們“為研究物質(zhì)中的電子動力學而產(chǎn)生阿秒光脈沖的實驗方法”。
皮埃爾·阿戈斯蒂尼(Pierre Agostini),1968 年獲得法國艾克斯-馬賽大學博士學位,現(xiàn)任美國俄亥俄州立大學教授。
費倫茨·克勞斯(Ferenc Krausz),1962 年出生于匈牙利莫爾。1991 年獲得奧地利維也納科技大學博士學位,現(xiàn)任德國加興馬克斯普朗克量子光學研究所所長,德國慕尼黑路德維希馬克西米利安大學教授。
安妮·呂利耶(Anne L'Huillier),1958 年出生于法國巴黎。1986 年獲得法國巴黎皮埃爾和瑪麗居里大學博士學位,現(xiàn)任瑞典隆德大學教授。
光脈沖中的電子
今年的獲獎?wù)咴趯嶒炛袆?chuàng)造了足夠短的閃光,可以拍攝極快的電子運動的快照。安妮·呂利耶(Anne L'Huillier) 發(fā)現(xiàn)了激光與氣體中原子相互作用的新效應(yīng)。皮埃爾·阿戈斯蒂尼(Pierre Agostini)和費倫茨·克勞斯(Ferenc Krausz)證明,這種效應(yīng)可以用來產(chǎn)生比以前更短的光脈沖。
一只小小的蜂鳥每秒可以拍打翅膀80次,然而在我們看來,只能感覺到嗡嗡的聲音和模糊的翅膀動作。對于人類的感官來說,快速的運動會變得模糊,而那些極短的事件則無法觀測到——我們需要依靠特別的技術(shù)來捕捉或描繪這些非常短暫的瞬間。借助高速攝影和閃光燈,我們得以捕捉到那些轉(zhuǎn)瞬即逝的現(xiàn)象的具體形貌。如果想要拍攝到飛行中蜂鳥的高清照片,那么就需要曝光時間比蜂鳥的單次振翅還要短得多。如果要捕捉到越快的事件,需要的拍攝速度也越快。
同樣的原理適用于所有用于測量或描述快速運動過程的方法:任何測量都必須比目標系統(tǒng)發(fā)生明顯變化的時間更快,否則就只能得到模糊的結(jié)果。今年的諾貝爾物理學獎獲獎?wù)咴趯嶒炛姓故玖艘环N產(chǎn)生光脈沖的方法,這種脈沖足夠短,足以捕獲原子和分子內(nèi)部過程的圖像。
原子的自然時間尺度非常短。在分子中,原子可以在千萬億分之一秒(飛秒)內(nèi)移動和旋轉(zhuǎn),這些運動可以用激光產(chǎn)生的極短脈沖來研究。但當整個原子運動時,時間尺度是由它們大而重的原子核決定的,與輕而靈活的電子相比,原子核的速度極其緩慢。當電子在原子或分子內(nèi)部移動時,它們的移動速度非??欤灾劣谠陲w秒尺度下都無法清晰描述了。在電子世界中,位置和能量以一到幾百阿秒的速度變化,而阿秒是10-18秒。
一阿秒非常短,一秒鐘內(nèi)的阿秒數(shù)與138億年前宇宙誕生以來所經(jīng)過的秒數(shù)相同。舉一個離我們生活更近的例子,我們可以想象一束光從房間的一端發(fā)射到對面的墻壁——這需要100億阿秒。
一直以來,飛秒被認為是可以產(chǎn)生的閃光的極限。只是改進現(xiàn)有技術(shù)還不足以看到電子在極其短暫的時間尺度上運動的過程——科學家需要一些全新的東西。而今年的獲獎?wù)唛_辟了阿秒物理學的全新領(lǐng)域。
電子在原子和分子中的運動非??欤瑴y量尺度是阿秒量級。一秒鐘的一阿秒,就像宇宙年齡中的一秒一樣短。
高次諧波下更短的脈沖
光由波(電場和磁場中的波動)組成,它們在真空中的傳播速度比其他任何東西都快。不同波長的光表現(xiàn)為不同顏色的色光。例如,紅光的波長約為700納米,約為頭發(fā)絲寬度的百分之一,每秒振動約430萬億次。我們可以將最短的光脈沖視為光波中單個周期的長度,也就是光波上升到波峰、下降到波谷、再回到起點的一個周期。在這種情況下,普通激光系統(tǒng)中使用的激光波長永遠無法低于飛秒量級,因此在 20 世紀 80 年代,這被視為對最短光脈沖的硬性限制。
根據(jù)波的數(shù)學原理,如果使用足夠多的具有合適波長、頻率和振幅(波峰和波谷之間的距離)的波,我們可以構(gòu)建任意波形。而阿秒脈沖的訣竅在于,通過組合更多和更短的波來生成更短的脈沖。
電子的運動極快,因此如果想在原子尺度上觀察電子運動,就需要足夠短的光脈沖,這意味著需要組合許多不同波長的短波。
要想產(chǎn)生有史以來最短波長的光,我們需要的不僅僅是激光器,最關(guān)鍵的是理解激光穿過氣體時出現(xiàn)的一種現(xiàn)象。當激光與氣體中的原子相互作用時,會產(chǎn)生一種諧波——原始波中每個周期完成多個完整周期的波。我們可以將諧波與賦予聲音特定特征的泛音進行比較,泛音使我們能夠聽出吉他和鋼琴上演奏的相同音符之間的差異。
1987 年,法國一家實驗室的安妮·呂利耶和她的同事利用穿過惰性氣體的紅外激光束演示了諧波的產(chǎn)生。與之前實驗中使用的波長較短的激光相比,紅外光產(chǎn)生的諧波更多且更強。在這個實驗中,他們觀察到許多光強大致相同的諧波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