從原始社會崇拜和利用光,到現(xiàn)代社會研究與應用光,人類“追光”的歷史貫穿了整個文明發(fā)展歷程。
發(fā)現(xiàn)日光有7種顏色、發(fā)現(xiàn)無線電波可以用來通信、發(fā)現(xiàn)紫外線能夠殺菌、發(fā)現(xiàn)X射線和伽馬射線能夠透視物體內部結構……激光發(fā)明后,“追光者”們探索的光的波長,從可見光的400至700多納米一直縮短至紫外線的300多納米。
當時間走進20世紀末,人們有了新目標——進軍波長小于200納米的深紫外光。
與此前所有的光學發(fā)展史不同,這次,跑在最前面的“追光者”是中國人。
1、勇闖“無人區(qū)”
深紫外激光具有波長短、能量分辨率高、光子通量密度大等特點,在激光光刻、激光微加工等領域頗具應用價值。一些先進科學儀器也會將其作為“探針”,探明物體內部結構。
長期以來,國際激光學界普遍認為200納米是一道難以跨過的坎,誰能邁過去,率先造出實用化、精密化的深紫外激光源,誰就能搶占深紫外領域制高點。
這一挑戰(zhàn)深深吸引了中國科學家。我國人工晶體專家陳創(chuàng)天早在1990年就注意到氟代硼鈹酸鉀(KBBF)晶體及其光學特性。1996年,他和激光專家許祖彥利用多波長寬調諧光參量放大器,首次產生出184.7納米的激光,為打破200納米“魔咒”帶來了希望。
2001年,已調入中國科學院理化技術研究所(以下簡稱理化所)工作的陳創(chuàng)天帶領團隊成功生長出實用的KBBF晶體,這是世界上唯一能直接倍頻產生深紫外激光的非線性光學晶體。
而許祖彥從上世紀80年代末起,就懷著“填補空白”的初心,嘗試研制深紫外激光器。
于是,陳創(chuàng)天和許祖彥,一位手握晶體技術、一位手握激光技術,兩人一拍即合,決定聯(lián)手闖一闖深紫外的“無人區(qū)”。
他們首先要找到有深紫外激光使用需求的用戶,據此設計并制造相應的深紫外激光器。為了尋找合作用戶,接下來3年多的時間里,年逾六十的許祖彥變身“推銷員”,在全國各地十幾個研究機構穿梭游說,詳細講解深紫外激光在科學研究中的潛力。
當時,他被問到最多的一個問題是,“這個領域在國外有哪些論文?國際上有沒有類似的事例?”每次,許祖彥都如實地說:“目前全世界還沒有其他人從事這一研究,只有我們發(fā)表過文章?!苯Y果,他不出意料地總是無功而返。
正當許祖彥和陳創(chuàng)天一籌莫展時,兩封郵件帶來了轉機。
郵件來自剛從美國訪學回來的中國科學院物理研究所(以下簡稱物理所)研究員周興江?;貋砬?,周興江在美國斯坦福大學同步輻射實驗室工作,研究高溫超導材料內部的電子狀態(tài)?;貒螅捎诋敃r國內還沒有適用的同步輻射光源裝置,他一時間找不到合適的科研平臺。
2004年5月的一天,周興江無意中在一本國際刊物上看到陳創(chuàng)天和許祖彥發(fā)表的論文,他們用許祖彥研制的世界首臺多波長寬調諧光參量放大器實現(xiàn)了184.7納米的深紫外全固態(tài)激光。這讓周興江眼前一亮:“我的研究有沒有可能用深紫外激光器實現(xiàn)呢?”按照論文作者信息,他給許祖彥和陳創(chuàng)天各發(fā)了一封郵件,很快就收到回復和邀約。周興江也因此成為第一位合作用戶。
在財政部專項基金及中國科學院儀器設備研制和改造項目支持下,經過多方共同努力,這次合作首戰(zhàn)告捷。2006年底,他們以深紫外激光為光源,研制出國際首臺“真空紫外激光角分辨光電子能譜儀”,并測量出電子的能量和動量??粗娔X上顯示的能譜圖,周興江難掩心中激動:“比第三代同步輻射光源光電子能譜儀的精度還要高!”
有了成功的經驗,陳創(chuàng)天和許祖彥更加堅定了走下去的信心。2007年,財政部和中國科學院共同設立“國家重大科研裝備項目”試點專項?!吧钭贤夤虘B(tài)激光源前沿裝備研制”(以下簡稱一期項目)成為首批啟動的8個試點項目之一,目標是研制8類實用化、精密化深紫外固態(tài)激光源。項目由理化所牽頭,許祖彥和陳創(chuàng)天擔任首席科學家。
2009年3月,國際首臺納秒深紫外固態(tài)激光源實用化樣機研制成功。左一為許祖彥,左二為一期項目總指揮詹文山。